韌體工程師的悲哀

我在公司是打雜的。是IT,也是應用軟體工程師。在軟體方面,信奉的是軟體工程、軟體方法論。

今天要談的就是”韌體工程師的悲哀”

一般來說公司的韌體工程師非常重要。在台灣,學韌體通常被要求懂硬體,才能被認定夠格,或甚至強不強的指標。

寫韌體的工程師也以此為目標自我激勵,希望成為公司裡面偉大且獨一無二,公司不可或缺的人物。韌體工程師一旦走人,程式將可能面臨找不到人接手,下場悲慘。

我想說的是在上位者鮮少有人認為韌體工程師需要懂軟體工程,這樣非常危險。

我舉兩個對比例子解釋一下

(一)

有一個韌體工程師能力超強,他用C語言寫了一個10000行的程式,完成了某項產品。

後來公司要求產品能夠改用便宜主要晶片,這時候該韌體工程師就頭大了,因為這10000行程式,裡面有非常多的寫法直接對硬體存取,導致修改非常困難,只好告訴公司, 需要非常多的時間處理。

有一天該韌體工程師離職了,公司高層跪拜數次挽留未果,招了一個技術能力強的人來,但看不懂前人的程式,裡面有著太多硬體相關程式碼,非常難以理解,人就跑了,或是花更多時間修修改改,甚至打掉重練,公司最慘就只能放棄治療。

(二)

有一個軟體工程師不懂硬體,在公司不諒解的情況下(無法一條龍甚麼都懂),指定一位硬體工程師跟這軟體工程師搭配,最後也完成了某項產品。

後來公司發現,這個軟體工程師,設計了「硬體存取介面」,也輔導硬體工程師撰寫該硬體存取介面。

對硬體工程師來說,只要專注寫硬體存取介面,其實也不難,寫得也開心。

而這個軟體工程師,撰寫韌體,但是他的韌體中的所有程式碼,都不直接存取硬體,不會有讓人看不懂的硬體獨特語法,而且藉由呼叫硬體工程師寫出來的存取介面,讓人更能了解程式架構。

後來公司要求產品能夠改用便宜主要晶片,這時候該軟體工程師告訴硬體工程師,再寫一份便宜晶片的硬體存取介面,經過適當的參數調整,很快就完成任務,整個程式只要修改5~10%,而且能成功。

有一天該軟體工程師離職了。公司招了技術能力夠的人來上班,看了看程式,發現程式簡單易懂,不會有艱澀難懂的硬體存取寫法,新人很快就上手,而且新人又開發一個能夠模擬”硬體存取介面”的機制,在無硬體情況下,就能直接透過連續整合(CI)進行方式測試;此舉也解決”要有樣品才能測試,且測試緩慢無效率的問題”。

韌體工程師的悲哀在於:他們認為(或是被認為)甚麼都會(Layout、HW、FW、SW),就是最強。

事實上軟、硬體工程師們,在這個世代,環繞著資訊安全、前端、後端、雲端、軟體確效、物聯網,還要懂各式各樣的通訊協定,認同測試為品質保證的不二法門,最後一起協同合作才能完成任務!

過往英雄單打獨鬥已不可行,就算可行,也只能局限於小格局啊。

以下連結,很唬爛,會誤導工程師;有些想法危險,千萬不要用在現在這個世代。

舉個例子來說,很多有名的開源案子,誰能獨當一面獨立開發?誰能1人抵20人?
開發人員該驕傲的是程式能大家一起討論,一起變強,而不是在強調個人能獨立優化了3000行,別人卻做不來,並且沾沾自喜四處宣揚。

github最大的成就就是讓所有人也一起成長享有榮耀! 

發表迴響